立陶宛,一个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欧洲小国,总人口仅有约280万,在1940年成为苏联盟国之一,然而到了1990年立陶宛却迫不及待地成为了第一个脱离苏联的加盟国。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是出了名的败家,数量庞大的战略装备被其尽数销毁,但其实,在苏联的援加盟国中败家的不只有乌克兰,立陶宛也曾经做过很多“糊涂事”,而这其中最常被人们提及的就是立陶宛为加入欧盟而关停了波罗的海地区唯一一座核电站。伊格纳利纳核电站是立陶宛甚至是波罗的海地区唯一一座大型的核电站。 该核电站由苏联打造,在1987年5月全面投入运行,共有1号和2号2个反应堆,2个核反应堆的年发电量可达2600兆瓦,不仅可以满足立陶宛国内80%的电力需求,还可以出口到邻国获得额外收入。自从1993年欧盟成立后,立陶宛一直为加入欧盟而积极奔走,但欧盟提出同意立陶宛加入欧盟的条件之一就是关停立陶宛境内的核电站,这是因为欧盟认为该核电站的反应堆与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属同一类型,而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1986年发生了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核事故。 因此欧洲国家对立陶宛核电站的安全十分担忧,但其实虽然立陶宛核电站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都采用了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但立陶宛核电站所使用的是该反应堆的改进型,已经进行了很多现代化的改造。在1987年6月的英国《国际核工程》期刊中就曾提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严重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的。而且为了以防万一,在该事故发生后苏联方面对立陶宛伊格纳利纳核电站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升级。 例如将径向和轴向传感器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安全保护机制得到较大提升,同时为了最大程度确保安全性,立陶宛还将一颗大利纳核电站的输出功率进行了调低处理。另外由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员的违规操作,因此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在人员方面做出了更细致的管理,还专门成立了2个培训中心进行人员的培训,相关机构在以伊格纳利纳核电站为中心以3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进行着核辐射监测,放射性水平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综合评估来看伊格纳利纳核电站的安全性还是很可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