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吃完饭扔下银子就走,不怕多给吗,店小二也不数银子?难道古人吃完饭就是直接放下银子,不问这一餐酒水美食到底用去多少银子吗?而店小二也不数钱,就此随意给点就好?当然并非如此,这一幕只存在于小说以及影视之中,毕竟一篇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而且还要掌握好节奏,在有限的空间内填充上更多的实质性内容,使得剧情更加饱满,因此一些繁琐的过程难免会有所简化。同时古人吃饭用银子结账不仅没有那么随意,而且颇为繁琐,如果在小说亦或是影视剧当中长篇赘述的话,难免会令人心生厌倦。而省去这一麻烦的同时,更能呈现一种大侠的潇洒与不拘小节,另外还能让看客平添一种颇为向往的代入感,则乐而不为呢?
所以大可不必纠结于这一现象,只是故事当中一种常见的描绘手法而已。而实际上古人无论吃饭还是其余花钱的地方,如果使用银子结账的话是颇为麻烦不便的!例如清朝时期,五两银子便抵得上一个平民一年的花销,倘若一家4口人加起来,则需要20余两。然而实质上这些贫农一年的收入不过就在20两左右,这还是建立在自家田地的基础上,若是租地便只有8两9两左右,难以糊口。若是以银子直接进行交易,根本难以实现,而金银铜板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一两银子一般相当于一贯铜钱,即一千文;一两黄金则相当于十两白银。不过也会因朝代不同,随着物价增减而发生变化!明清之前的日常生活交易多是以铜币为主,那时候金银尚且没有成为流通货币。
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金银用于日常交易也是少数,毕竟一餐饭一壶水不过几十个铜板,如此就用银子来交易的话,就像是现在买一件几毛钱的东西,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般!而且要更为麻烦,因为银子也有好坏之分,即纹银与底银。古代以银子进行小额支付时也普遍用的是粹银子,纹银多是用于大额支付。相较之下,碎银相当于零花钱,而碎银的使用也特别的麻烦,因为碎银并没有固定的价值,而且形状不一、大小各异,作为货币使用的时候还要上称,而后根据重量以及成色进行估价,极及其浪费时间与精力。同时,又因为银子的价值颇高,称量的时候还需要极其精确,不能有丝毫差错。而且古代也存在假币现象,譬如在银子当中掺杂其他譬如锡、铅之内的不易发觉的金属,一旦店家察觉不对,还要先报官,而后到鉴定机构验明。
总而言之,其中的麻烦程度超乎想象,无论买卖双方为了避免都会尽量选择用铜板来进行买卖。至于小说与影视作品当中的随手放下银子扭头就走,店小二也不加查验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纵然买主慷慨大方,小二也要多看上几眼查验一番,不敢稍有差池。纵观古今,货币的使用是非常严谨的,毕竟经济决定着人民的生活,而百姓的生活决定着时局的动荡与否,细数多少朝代便是因经济崩盘继而导致民怨四起,走向覆灭。所以大可不必憧憬那种吃完饭随手抛下银子潇洒转身的荒诞剧情。相较以往,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当然如果想要感受一番那种豪迈姿态,那可以在买卖时尝试一下,只要钱给够,扯开嗓子说声“不用找了”也无可厚非,可要是没给够的话,就比较尴尬了。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