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以前,侗民族的祖先居住都选定在有水的山谷平地之间或依傍水的地方建侗族村寨,以耕作田地为生,种植水稻为主。稻田养鱼是侗族的一大特色。“鱼”在侗族人们的生存中有着很高贵的重要地位,同时以“腌鱼”为重,如:在建筑方面,建造鼓楼、花桥、戏台、寨门、房屋等民族传统各类建筑,开工时和竖楼房都必须有三条腌鱼为祭祀供品,特别是侗族地区的丧葬文化,人去逝后,第一餐整个家族的人都必须吃“腌鱼”下饭,这一餐什么菜都不吃,表示主人和整个家族以及亲朋好友的遭遇不幸,同时也表示对死者的悲伤和思念。
侗族的丧葬仪式一般都在鼓楼举行,在祭祀死者的供桌必须有一条腌了几十年的“腌鱼”摆设。在侗族地区不论红白事都离不开鱼,而“腌鱼”又是侗族人民最好,且又能保存几十年、上百年的美味佳肴。如果你到侗家作客,主人将“腌鱼摆在桌上,那你可算是珍贵的客人了。
侗族“腌鱼”的制作、保存、养殖。侗族传统以来都以稻田养鱼为主,鱼种选的是“鲤鱼”。“鱼”侗语喊叫“迷”或“爸”。为什么侗族养鱼选用的是“鲤鱼”呢?这要从神话故事《西游记》“唐三藏”说起,传说唐曾的父亲陈光蕊从街上买一条鲤鱼回家,但他并没有吃却把它放回河中,后来陈光蕊被强盗推下河那条鲤鱼拯救了他一家性命的一段故事。所以,侗族养殖鱼种选用的是“鲤鱼”,而鲤鱼的肉质和营养都很丰富。侗族吃鱼为什么不刮掉鱼鳞呢?这是因为侗族对鱼相当崇拜,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鱼,把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吃鱼、腌鱼一般都不随意乱刮乱动鱼的全身,以保持它的完美,而且鱼鳞和皮营养丰富。在“腌鱼”的时候,把鱼剖了剩下的内脏用来做“鱼浆”,“鱼浆”也是侗族饮食中一道很美的上等佳肴。
养鱼、收鱼和腌鱼的制作过程:1、侗族用稻田养鱼年可收获两次,一次是快到谷子收割前20天放田(即农历7月半左右);一次是在收割结束后,也是在有一半的水田或种糯谷在收割期间掉在田里的谷子等鱼将掉在水里的谷子吃完后再放田把鱼收回家中(时间在农历9—10月),那时秋天即将结束,气候凉爽,是收鱼的最佳时期。2、鱼收回家后用鱼篓将收来的鱼放在清水中一昼夜,等鱼把肚子的泥等物排完后再剖,鱼剖后,收好内脏做“鱼浆”,而将剖好的鱼一只一只撤好盐,一层层放进缸中存泡两个昼夜(注:鱼撤盐侵泡只能两个昼夜,如果侵泡三四天腌出来的腌鱼就会鱼骨变硬,味道不美)
腌鱼时间蒸熟的糯米浆侵泡鱼时出的盐水将糯米拌散,再加生姜、花椒、少量茶油、辣椒等拌匀后,再将拌好的佐料适当放入每条鱼的肚中再将鱼两边合好,先放一层佐料又放一层鱼进腌桶。腌桶一般都用杉木制成圆桶,把鱼放入腌桶完后再用一层佐料封密,然后放一层大的树叶,树叶上层加一层用糯禾杆编的垫片,再用几十斤或上百斤的石块压在上面压一两天后,然后用煮好的盐水倒入桶保存。三个月以后就可以开来食用,但是,腌鱼腌得越久味道越好。侗族的腌鱼在腌桶里保存可以几十年以上,如果从腌桶里开出来的腌鱼一般可以保鲜五至七天。
“鱼”在侗民族地区的鼓楼、花桥、寨门、戏台上的绘画都有鱼的图腾,在侗锦、刺乡、石刻、木雕等都有鱼的图案。如石刻上、建筑物上有“三只鱼共一个头”的图案,意为侗族人民团结齐心的表现。因此,侗族是崇拜鱼的民族。
|
上一篇: 侗族人的饮食生活习惯 巧妙地运用大自然的馈赠下一篇: 文化艺术绚丽多彩的布依族人
|